禅和戒矛盾吗?怎么更好的合拍?
问题:
禅和戒这两个怎么更好的合拍,没有那么多的纠结?学戒的人要去戒律道场,学禅的要去禅宗道场,这是历来参学者的认知。禅和戒结合的道场会怎么样?
能弘法师:
实际上禅和戒本来就没有矛盾。不论修任何法门,比如禅的法门,净土的法门,密法的法门等,任何法门都是要以戒为基础。把戒和禅分开,只是修学上的方便。
在戒律上规定,比丘受了比丘戒以后要五年学戒,然后再听教,参禅。当然得学通了戒,学不通还得再学五年;十年还学不通,就要终身学。比丘尼受了比丘尼戒,要六年学戒,学不通再学六年,十二年学不通,那就终身学。
认真地学,专心地学戒五年,学完戒之后,有了戒律的基础,止持,作持也就差不多能通了。止持,就是比丘的两百多条戒,比丘尼的三百多条戒;作持,就是关于衣药,结界,安居等作法的那些犍度,就是僧团运作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如法的受持这些衣食的。
止持,作持学通,个人出家的生活就会符合于戒,符合于解脱。作持通了,在僧团里就能和合共住,与人相处和生活方面就没有障碍,也就是一个如法僧团里面的一员了。在一个道场里面,僧团按作持来运作就会没有问题。
止持更多是个人的,作持是个人和团体的。止持就是不要做一些不符合于戒律的事;作持是让自己长养善法,以及僧团稳定运作。
五年学戒之后,再听教,参禅,听教就是听闻教理,参禅就是禅宗了。当然,这里的“禅”也可以是广义的禅,就是次第禅或一心禅。一心禅是禅宗的禅;次第禅就是包括止观(定慧)等各种修持,然后这里有解脱道的止观,也有菩萨道的止观,这是不同的。
所以,禅和戒本来就没有冲突。有冲突是什么?有的人学戒律,戒条,学得比较死;学禅的人又比较豁达,有点狂妄,这就感觉有冲突。学戒律,戒条学得有点拘谨,有点教条,就容易对参禅的人看着左右不顺眼。那参禅的人学得豁达过度,狂妄过度,就贬低学戒的,觉得死板,事实上不知道自己有可能就是狂慧。所以这都是学得有点过或者不足,狂妄,豁达过度就有点过,拘谨就有点不足,实际上禅和戒是没有矛盾的。
这里面还有佛制的戒律和祖制的清规相上好像有冲突,得会圆融。事实上,祖制清规的内容和精神是和戒律符合的,符合于佛制。因为不符合于佛的戒律精神,就不符合于解脱。佛的戒律精神就是解脱,别解脱戒的戒律精神就是导向解脱。菩萨道的精神是三聚净戒,祖制清规也是符合菩萨道的三聚净戒。这里面就得学通了,还得会圆融,否则就会有冲突。
法,本来是导向解脱的,是导向觉悟的。所以学戒律要把握好戒律的精神是导向解脱,觉悟。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戒相,戒条,然后落入豁达空。豁达空,莽莽荡荡造罪殃,乱造业将来就有因果。
所以这里面要把握一个尺度,这个尺度就是要扣准解脱,觉悟,还要符合于当下的情况。佛制和祖制有冲突的时候,还是要把握一个中道,不违背戒律的精神,解脱道的解脱和菩萨道的大乘精神。戒律和禅是符合的,禅主要是实修。
那听教参禅,听教,主要是在教理上弄通,学好戒律有了正见,修行就有了保障。假如说光有教理,有正见,但戒律不去做,那也没用,那就是高谈阔论,是戏论。所以要学教,教理一定要以戒为基础,然后再去落实禅修,不论是次第禅还是一心禅,有了戒才能够解脱,觉悟。
所以戒律和教理,和禅法都是没有冲突的,是可以圆融的。
实际上,佛陀说一切法都是为了证入不可思议的本心,本心本来不可思议,不可说。问题是不可说,我们就不可能知道,不可能懂,所以佛陀依世俗谛和胜义谛来演说法,这是龙树菩萨所说。凡是有言说的,都可以说是世俗谛,世俗谛都是方便,实际上都是为了导向胜义谛。
戒,定,慧三学,当没有证入法性真如的时候,也都属于世俗谛的方便。所以法是没有冲突的,它的目的是胜义谛的证入,这才是究竟的。所以从究竟的角度来看,一切言说,戒定慧,八万四千法门,大小乘,显密教,五乘佛法,三士道,通通都是言说方便。
在某一个阶段,当你需要的时候,你必须这样做,才能导向解脱,觉悟,这时候它是重要的,而且是必要的,应该肯定的。但是当你超越了,乃至你证入胜义谛的时候,它们就只是方便而已,不可执着;或者当你不适合的时候,那么它对你也不重要。
当你执着了某个法,而障碍了你的进一步的解脱,觉悟,它也不是重要的。但是当它有利于你的解脱,觉悟的时候,它就是重要的,是不可否定的,这里面要圆融的。
“佛说一切法,对治一切心,若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”因为你有种种的妄想,分别,所以佛说一切法。那大小乘,显密教,五乘佛法,三士道都是对机说法,目的都是引导你从分别,妄想中走出来。所以这是要注意的。
有时候,我们看到一些学各种法门宗派的互相攻击,互相贬低,事实上那都是愚痴,都是无明。有时间好好学自己的法,学得解脱,觉悟才重要。不要浪费在那种没有意义的互相吵架里面,那都是凡夫的恶习。
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:空中大道场
- 上一篇:如何在生活中多增加一些“禅”的味道?
- 下一篇:最后一页
-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
- 这样回向最有效
-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
-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
-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
- 神奇的求财方法
- 马祖道一: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
- 禅宗公案大全
-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
- 为什么要上香
- 《信心铭》释义
- 《金刚经》的十大威力
-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?
- 令人开悟的优德88手机下载精简版禅诗一百首!
- 临济宗历代传人
-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
- 十恶八邪
- “即心是佛”的参禅之道
- 佛家经典禅语
-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
-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
-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
- 马祖道一: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
- 优德88手机下载精简版中的禅宗五祖是谁?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
- 指月录
-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
- 《禅门日诵》简介
- 野狐禅公案三则
- 景德传灯录
-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?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
-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,怎么办
- 听鸡蛋和你讲话
- 如何战胜心魔?
- 大和尚“绝情”度贫母
- 缘失去时别太惋惜
- 上无片瓦盖头,下无寸土立足
- 在修道路上,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
-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
- 六祖坛经讲座
-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
- 禅和戒矛盾吗?怎么更好的合拍?
- 如何在生活中多增加一些“禅”的味道?
- 打坐的时候怎么减少身体上的疼痛?
- 增上慢人的因缘也是必然
- 凡事皆有因果,心灯应常明
- 菩萨道以平等觉悟度众生为本
- 我们都是被业力所牵的木偶
- 依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,而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
- 奋斗而不好斗,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
- 修行信解很重要
- 追求使人进步,贪求使人烦恼
- 人穷志不穷,穷要穷的有骨气
- 不让事情扰乱念佛的这颗心
- 舍与得之间是相辅相承的
- 求生净土再回娑婆度有情
- 学佛是改变自己
- 劝人而不管人,劝人是利他,管人是高压
- 怎么样把知见转成证量?
- 发菩提心求生净土
- 随缘而不攀缘,脚踏实地面对人生
- 长远心相继不断,愿力行随行不忘
- 认真是提得起,不当真是放得下
- 归来思此空无事 月印湖中般若游
- 佛法要用心地去体会,落到实处
- 应知无常也无常才能解脱
- 放下欲念,将心空出,方能心净
- 心与行一致,如是说如是做
- 同与念佛人共生安养刹 若有见闻者同生极乐国
- 盘腿打坐,为什么双盘盘不上去?
- 优德88手机下载精简版讲因果,如是因如是果
- 修行就在当下
- 赞叹修福恭敬的法,随喜供养利他的行
- 修行要学修并重,只修不学容易走上歪路
- 应上求佛道下化众生,除去懈怠精进在平时
- 无我利他,止于至善
- 真心莫被浮云蔽,烦恼只是过眼云烟
- 以法自思,以法思人
- 念佛求往生要信愿坚定
- 发愿求忏仰仗诸佛菩萨力
- “禅”其实很简单,吃饭睡觉都是禅
- [禅宗思想]禅和戒矛盾吗?怎么更好的合拍?
- [红茶]红茶的发酵程度是多少?
- [心经]《心经》的大智慧(七十三)
- [佛与人生]忏悔有两种——事忏与理忏
- [佛学常识]什么是有情众生?轮回受苦的根源是什么?
- [大安法师]生活不规律导致生病,是前世因还是今世因?
- [大安法师]念佛是要口念心听还是心念心听?
- [达照法师]福报大就会听到清净的佛音
- [达照法师]清规一类书籍和“佛未制的戒不再制”是否矛盾?
- [佛化家庭]婚姻为什么不能长久?夫妻之间要做到哪几点?
- [在家修行]过午不食和严格持午有什么区别吗?
- [佛与人生]福报有定数吗?福报是从哪里来的?
- [心经]《心经》的般若本体概括
- [佛与人生]念佛的意乐心很重要,时刻审核自己的意乐心
- [妙法莲华经]妙法莲华经注音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
- [妙法莲华经]妙法莲华经注音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
- [妙法莲华经]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