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定中“定”的觉受是怎么回事?
善士问:
都说禅定,定的那种觉受是怎么回事?因为有时候坐禅的时候有很多种感觉。有时候就觉得就是对外面,对自己都很清楚,好像有一种很清凉的那种感觉,很舒服。
而且感觉不论是耳朵还是什么灵敏度很高,然后就是能看到周围都很清楚,自己内心也很清楚,这是一种情况;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自己内心很清楚,但是周围的什么都不知道了,这是一种情况。还有一种情况,光是对内心清楚有两种情况:
一种情况是我能够感知我念头起来了,我念头消失了,但是我看不到,但是能感觉得到起念头了;还有一种情况就是,有时候在座的时候不仅地感觉到,而且好像还看见了,看见就是像一个什么东西冒什么泡起来,然后还看着它冒,然后心里在动,一冒泡的时候心里同时在动,而且又知道在动什么念头,然后又过来,又起来一个,而且看到第二个又移动再消掉。
有时看到,有时候看不到,只能感知到,然后有时候就是不仅内心能感知到,乃至周围都能感知到。我就不知道,这些就(是什么情况)?说是那个定啊究竟怎么回事?
达照法师答:
这个还是要学习一下教理哦。一般大乘佛法它是不太主张修四禅八定的,它是直接讲戒,定,慧这三学。
定,就是没有动摇,你心动摇了,就是不定了。所以在一念不生之前,这个是比较大的,比较重要的定,就是大乘佛法追求的是这种定,没有形相,没有表现;你在没有形相,没有表现的时候,却很清楚,很清楚就是慧,所以叫定慧等持,这是大乘的修行。
那么实际上大乘佛法修行是不是就没有四禅八定呢?也不是,它有四禅八定,但是对四禅八定不注意而已。就像我们坐车,坐车过风景区的时候,不是没有经过风景区,而是坐车过去了,你不注意它,它也过去了;如果你走路,可能会看得很清楚。
通途法门修四禅八定,对禅定是要很了解的。比如说欲界有欲界的禅定,欲界定首先是对这个身体他感觉非常明显,粗的念头不出来了,微细的念头也不出来了,身体就停住了,叫粗心住,细心住这些,然后持身定,然后就到欲界定;欲界定完了就是未到定,未到定前面有明境和暗境;未到定之后呢,对身体会产生很明确的这种感受,觉受跟原来不一样,原来对身体的感受好像很陌生,有时候就觉得身体要么就舒服,要么不舒服,但是你如果在初禅当中产生了触以后,整个身体很愉悦,就觉得身体的舒服就是我自己舒服。
所以佛在涅槃的时候,就在最后要入灭的时候,佛弟子阿难问佛说,佛在世依佛而住,佛灭度后我们出家人依谁而住?佛告诉佛弟子要依四念处而住。
一般修四禅八定的人,包括现在的很多南传的传法,他们都是告诉我们修四个字,就是身,受,心,法。身,受,心,法,这个是入禅定之门。有时候可能大家打坐的时候会有一些很好的觉受,就坐在那里感觉很舒服,两个小时,一个小时,时间一下就过去了,“哦,身心很愉悦,很舒服,很轻松。”
然后当你过完以后,下次想进去好像又进不去了,就是你把握不了,什么原因呢?比如说如果你有一次感觉身体或者内心,有一次感觉到这个境界,这就说明你已经到过这里,已经到过这里的人,说明你有这个能力可以到这个境界。但是你一出来,下次为什么进不去了?就是到这里的这条路你忘记掉了。就像你开车,头一次开到那个地方,拐弯抹角开进去了,第二次再找呢找不到了,不是那个地方没有,也不是你没有能力到那里,而是你那条路忘记掉了。
所以这个真正要学习禅定的人,他对禅定的入,住,出这三个字要知道的。就怎么入这个定,入定了以后怎么停留保持在定境当中,然后从定境时间到了以后啊,定境要丧失了,我怎么从定里面出来?入,住,出这三个字要清楚的。那这个初禅,二禅,三禅,四禅,包括世间的四禅八定,包括出世间的定,都可以入定,都可以出定的,随时都可以入,随时都可以出,如果能掌握的话。
所以对身体的这种反应,实际上入定,出定在这个四禅八定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,就是当你开始关注到你的身体,你的感受,你的心,你身边的环境这四个,就身,受,心,法,当你完全清楚的时候,你已经在入定了。
比如说现在我们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:你就看到自己的身体,对身体没有要求,我们不需要任何要求,入禅定,你只是负责“知道”——你现在知道你的身体是什么样子,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,它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,你就知道了;然后知道什么感受,比如说走路,脚踩到地上的感觉是什么;坐在这里,我们的身体,腰,背,整个身体跟这个沙发接触的这个感觉是什么,感受很清楚;第三个,你要看清楚你心里在想什么,我们也不去采取任何方式说,“我一定要想好的,或者一定要不想好的”,就是你没有要求,但是它想起来想什么,你就很清楚它在想什么,没有想,你就知道它现在没有想;然后我们整个环境,比如说我们这个教室,空调在响,走廊上还有人讲话,我也在这里讲话,旁边人来人往……这些情况你负责很清楚,但是你也没有意见。如果你这四个字完全清楚了,你当下就是在定中。就是粗的念头已经没有起来,就粗身住,欲界定的开始。
如果你过一段时间以后呢,慢慢地心会细下来。而且对四念处,身,受,心,法可以单独修,单独选一个,两个,三个都可以。比如说你选择这个身体,你只负责对身体完全清楚,一点都没动,然后把身体作为一个专注的对象,停留在这里,其实你的心已经开始入定了,这是一个进入禅定的方法。然后你在进入禅定以后,你的定力有多少,定的力量有多少,那是看你能坚持多久。
一般的人一开始一分钟的定力都没有,比如说你身受心法很清楚了,你就负责清楚的状态,过不了半分钟,你的心就开始动起来了,就开始不清楚了,不注意了,不注意呢实际上已经从定里面出来了。我们有时候在打坐的时候,持咒的时候,坐得很注意,很专注,集中注意力,专注坐着坐着就感觉很舒服。然后第二次呢,因为你没掌握这个技巧,所以第二次你老想着要进入那个状态,就老在那里打妄想,却忘记了你当下什么都不要去要求,当下很清楚的时候,就已经进入了。
有这个经验的人,他随时让自己进入这个状态,然后你能力不够,定力不够的时候就让自己退出来。所以一次打坐一个小时,可以入定很多次,出定很多次。你进入这个状态了,感觉到了;力量不够了,你就先放松一下,哎呀,就不修了。因为要修禅定,你没这个能力嘛,就像那个体育训练一样,你跑两步累了,你就坐一下,然后你第二次,让自己背后下一个命令:“我这次要定两分钟。”你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到两分钟?结果到一分半也不行了,你还是退出来,下次再继续努力。
这个定力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培养的。培养到最后,如果你注意身体,那么身体的反应会很清楚;注意你的心的时候,你发现心里面的境界很清楚;如果注意法的时候,你发现外面的东西很清楚。所以你刚才说的三种境界,都离不开身,受,心,法。
问者:其实这都算是定?
达照法师:你要专注在那里都是定。但是你如果没有专注的话,你会对它进行判断。进行判断了以后,你就会给它下结论说,“哎哟,我现在定啊很舒服。”“我刚才妄想了,哎哟我真讨厌,我打妄想了!”其实就不定了,就是凡是对你的身心世界进行判断的时候,你已经不是定了,它不判断。
问者:就是你看到,比如说你在感觉念头的时候,你不做判断,但是你会感知的时候,就是一直在定。就说你能同时感知外面也没关系?
法师:都可以的,四个,身,受,心,法四个同时感知都没关系。那注意力不够的人呢他其中选一项,选身体或者选起心动念,或者选外在的环境,就知道旁边很清楚,有时候就选择自己的感受。就比如说身体,有时候坐在那里感觉很清凉的时候,就全身心感受很清凉,别人在说什么可能也没有在意,这个也都是定。
这个世间的定当中,最强烈的这种觉知就是初禅,它是整个身体的四大非常清楚,用自己的这个妄想,第六意识可以专注,你身体哪里不舒服了,你就去感受它,它是舒服的。就像你刚才说鼻子痒,如果你觉得这个痒很舒服的,你发现越来越舒服。当然最好不要去贪着。
我以前在北京上学的时候,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,她父母亲也是修心中心的,让她也是要修莲花印。这五岁的小女孩,她学了三个月就得初禅了,她很快。初禅她当时身体的水大,第二水大冷触发生了。因为四大有十六种触,地大有沉重坚涩,水大有冷凉软滑,火大有暖热猗痒,刚才讲的痒,那风大有动摇轻浮,就这十六触。
她发生的这个冷触,身体一打坐,坐着五分钟以后就觉得,她形容得非常对,就感觉身体是被夹在两座冰山之间一样,一动也动不了,眼珠子都快冻爆出来了,坐在那里就很想哭,冷得不行。等她修完了以后,她下来就全身特别舒服,她就觉得哎呀这个怎么办呢?她父母亲叫她不要坐她还不肯,她还觉得坐得舒服,每天坐一个小时,然后座上她又觉得冷得不行了,她就去问我。我当时告诉她,这个大乘佛法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你不要去执着它。
你如果想修四禅八定呢,只要你觉得那个冷很舒服,他只要感觉冷了,他整个身心就沉浸在这种舒服的状态里面,就不想出来了。这初禅的人他是用自己的意识专注,妄想专注就可以。到了二禅不需要专注了,他身体自动地就觉得特别舒服,他整个身体就沉浸在这个舒服的禅悦当中。然后到了三禅,三禅的境界,他就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舒服的,身,受,心,法的法,他见到任何人,任何事,就觉得特别可爱特别喜欢,很高兴,所有的人骂他说他他都很高兴,没有任何坏的念头,这是三禅。
三禅呢,我们一般的人要是到了三禅基本上就出不来了,想了生死的机会就没有了。所以我们不要去求这个二禅,三禅。如果是圣人,进入三禅出来没关系;凡夫进入三禅,他这一生再想了生死就很难,他整个身心世界都是快乐的,就不想了生死了。
——选自达照法师2011.7.20在成都文殊院答疑
转自微信公众号:安福利生
- 上一篇:“一念未生之前”感觉到“我”还在,怎么突破?
- 下一篇:打坐时身体摇晃怎么办?
- 达照法师:打坐时身体摇晃怎么办?
- 达照法师:“一念未生之前”感觉到“我”还在,怎么突破?
- 达照法师:为什么观呼吸时感觉鼻子很痒?
- 达照法师:座上的念起不随,如何在座下做功夫?
- 达照法师:怎样能打开心地?平时怎么做功夫?
- 达照法师:地藏菩萨有违背所立誓愿吗?已在他方世界示现成佛?
- 心道法师:禅定一定要打坐吗?
- 达照法师:念佛时一直在想工作上的事情,该怎么办?
- 达照法师:打坐头顶发麻或者动一下怎么回事?
- 达照法师:经文中的念佛法门是指念阿弥陀佛,还是其他佛名号?
- 达照法师:地藏菩萨不让众生堕地狱,地狱还有苦难众生吗?
- 达照法师:东西方文化有何差异?怎样通过东方文化自利利他?
- 达照法师:烦恼的心推动着烦恼的业
- 达照法师:什么是登三摩地?
- 达照法师:福报大就会听到清净的佛音
- 达照法师:清规一类书籍和“佛未制的戒不再制”是否矛盾?
- 达照法师:阿罗汉住涅槃,灰身灭智后与断灭的差别?
- 达照法师:如何理解见性少分和了了知见佛性?
- 达照法师:突然意识后生起疑问又回初心,是否属于瞥见空性?
- 达照法师:怎么念佛不生妄想?印光大师十念怎么念?
- 星云大师: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;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
- 宣化上人:大悲咒句解
- 日常法师: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
- 正如法师:念《心经》比《大悲咒》更好吗?
- 印光大师:安士全书白话解
- 宣化上人: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- 慧律法师: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- 星云大师:星云大师谈《心经》
- 文珠法师:妙法莲华经
- 净慧大师:净慧法师《楞严经》浅译
- 大寂尼师: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《地藏经》吗?
- 宣化上人:楞严咒
- 仁清法师: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,请法师开示
- 海涛法师: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原文
- 海涛法师:海涛法师开示的最简单的施食方法(只要一分钟)
- 圣严法师: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
- 惟觉法师: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
- 心律法师:吃亏是福
- 海涛法师:海涛法师慈悲生活咒语
- 宣化上人:楞严咒句偈疏解
- 心律法师:什么人与佛有缘?
- 宣化上人: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好处
- 宣化上人:楞严咒持诵需知
- 星云大师: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(附普贤行愿品全文)
- 梦参法师:梦参老和尚:金刚经
- 星云大师:千江映月
- 海涛法师:大悲咒修持法与功德利益
- 文珠法师:大方广佛华严经
- 成观法师:楞严咒大意
- 星云大师: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;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- 永明延寿:宗镜录
- 虚云法师:多诵读《普门品》和《地藏经》
- 梦参法师: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
- 圣空法师:几个快速超度冤亲债主的方法
- 正如法师: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
- 未知:慧律法师讲解
- 净善法师:净善法师: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?
- 法界法师:金刚经讲解
- 未知:星云大师讲解
- 正如法师: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
- 圣旭法师:如何修人生的光明大道?
- 达照法师:禅定中“定”的觉受是怎么回事?
- 能弘法师:既然一切由心生,为什么求佛菩萨就能得到加持?
- 仁焕法师:学佛怎么才能学到位?
- 达照法师:打坐时身体摇晃怎么办?
- 界文法师:如何对治五盖?对治五种障碍的方法
- 法藏法师:学院是否可安排助于学生学习的参访?
- 能弘法师:为什么要拜佛像与念佛?佛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?
- 觉真法师:优德88手机下载精简版因果论的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
- 大安法师:“念从心起,声从口出,音从耳入”有观想的成分吗?
- 达照法师:“一念未生之前”感觉到“我”还在,怎么突破?
- 达照法师:为什么观呼吸时感觉鼻子很痒?
- 大安法师:念佛号的同时怎么完成观想以及次第觉察口念和耳听?
- 能弘法师:即空即有是什么意思?和即心即佛一样吗?
- 如瑞法师:为什么发不起来真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?
- 仁焕法师:修道的概念是什么?层次有哪些?
- 达照法师:座上的念起不随,如何在座下做功夫?
- 本源法师:跳出三界就没有生死了?
- 能弘法师: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?如何做到即心即佛?
- 仁德上人:学佛首先要做什么?把握每一个起心动念
- 仁德上人:怎样才能解脱?跳出你自以为舒适的自由圈
- 梦参法师:如何消灭嫉妒瞋恚?
- 静波法师:要想觉悟从皈依三宝开始
- 达照法师:怎样能打开心地?平时怎么做功夫?
- 心道法师:可以不依佛法而成佛吗?
- 静波法师:佛是良医,法是妙药,僧是看护
- 正如法师:希望每一个人都智慧觉悟,具足“正知正见”
- 达照法师:地藏菩萨有违背所立誓愿吗?已在他方世界示现成佛?
- 心道法师:禅定一定要打坐吗?
- 明海法师: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?借假修真
- 能弘法师:为什么佛陀讲法需要有人来请?
- 正如法师:工作是修功积德
- 达照法师:念佛时一直在想工作上的事情,该怎么办?
- 静波法师:皈依三宝有两个好处
- 心道法师: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无生心?
- 能弘法师:可以给没皈依佛门的人临终助念吗?能成功吗?
- 达照法师:打坐头顶发麻或者动一下怎么回事?
- 大安法师:早晚定课念佛三四个小时,这样是否不够精进?
- 本源法师: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总持一切的妙法?
- 正如法师:怎么求人天福报?不求人天福报又是什么意思?
- [圣旭法师]如何修人生的光明大道?
- [在家修行]在家居士修行为什么要一门深入?
- [达照法师]禅定中“定”的觉受是怎么回事?
- [佛化家庭]孩子越管越叛逆怎么办?
- [能弘法师]既然一切由心生,为什么求佛菩萨就能得到加持?
- [佛理禅机]讲戒律守戒律是守住佛法的根本
- [汉传人物问答]不知道信愿为何物的众生,为什么也能念佛往生?
- [佛与人生]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但要美丽而不艳丽
- [放生因果]救狗一命事业顺利 杀生邪淫受到果报
- [佛与人生]自寻烦恼的三种表现
- [佛学常识]中国四大优德88手机下载精简版名山是哪四座?是谁的道场?
- [佛与人生]念经后的身体变化
- [人物故事]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
- [其他汉传法师]如何修善法?为什么要修?
- [静波法师]无明业力是什么意思?
- [净界法师]空性的智慧是什么意思?什么是空性的道理?
- [净界法师]皈依的三宝是什么?两种三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