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贤长老开示福祸之本
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
世间现象是相对的,有空间的,有超空间的;有生物,有非生物;有物质,有非物质;有有形体的,有没有形体的。这是相对的东西,不是绝对的。你不能说你没看到就不相信,宇宙,世间上的事情森罗万象,不可思议的事情太多太多了。
今天是腊月廿三日,民间俗传是灶王上奏玉帝的日子。玉帝根据灶王所汇报的情况,施以人间祸福。这件事情应该怎么用佛法来解释呢?其实并不是玉帝,上帝给你的祸福,祸与福完全在于自己所造。所以今天我讲的题目为《论祸福之本》。
《太上感应篇》讲: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”人受祸受福不是上帝施予你的,是你自己造的,不过是假神灵之手给你一个惩罚或一个奖励而已,等于和人间犯法一样的。你们想,这个人间,这个社会,有些刑事犯罪分子本来活得好好的,突然贪心一起就抢人,嗔心一起就杀人,放火,结果怎么样呢?结果公安局出动,案子被破以后,他们被抓到,戴上脚镣手铐,送进看守所;审判以后,最严重的就枪决,轻一点的就处以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(坐牢)。你们想一想这个譬喻,说明不是别人使他被枪决,使他坐牢,使他戴脚镣手铐,是他自己造的。公安部门,法院,检察院不过是个助缘,执行国家刑法,把他处理一下。实际上他不起贪心就不抢劫,不起嗔心就不杀人,他就不会被抓。这个譬喻是相当好的。所以佛法讲“一切唯心造”,命运决定在自己。
祸福之本,这个“本”就在你自己的心,“心净国土净,心染国土染”,“心能生万物,心能造万物”。那么人的行为都是由思想在支配。有什么思想,就有什么行为,有什么行为,就有什么后果,这是一连串的关系。
讲这个心应该明确几点呢?我们真正想要免祸得福,从众生到成佛,就不要忘记修心的几个基本点。第一,要以慈悲为中心;第二,以因果为法则,或者以因果为指导;第三,以善恶为行为标准。
一,要以慈悲为中心
我先讲讲以“慈悲”为中心。就世间来讲,以“仁爱”为中心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,我们传统文化的中心其精髓就在这两个字。大家要注意一下这个问题。现在提倡读经,儿童读经,从北京到地方都在提倡读经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以德治为主,我们可以根据这“德治”两个字来讲一下。德治的思想基础就来源于“仁爱”。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几千年以来就讲要以仁爱为中心。
“仁爱”的体现,在于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,“和为贵”,这是《中庸》讲的。那么在这个原则之下,子女对父母要尽孝道;兄弟之间要和睦;后辈对长辈要尊敬;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,做到“父慈子爱,兄友弟恭”。形成的伦理就是“孝,悌,忠,信,礼,义,廉,耻”,这叫公德。这个道德标准是以仁爱为中心,体现人与人之间要以达到仁爱为主。家庭,父母,兄弟,夫妻,儿女,朋友之间,上下级之间达到这个标准,就是“和为贵”。这样一来,这个人间就没有尔虞我诈,不会互相欺骗,互相敲诈勒索了,那就是一种德化了,就呈现出一种和合向上的现象,就达到“德治”了。就像万物,到了春天在和暖的阳光之下,万物欣欣向荣。万物欣欣向荣,就有生气,而不是杀气。这个“仁爱”思想是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思想。
人能如此就与天心相合,就一片和气,就有种种吉祥的现象,所谓“和气生祥”嘛。反之,人类不讲这一点,不讲仁爱而互相争斗;互相欺骗,尔虞我诈,恰恰与天心不合,就会出现一些怪现象。例如气候不正常,风雨不调,各种灾害发生,这叫做“祸”。所以“仁爱”这个根本是很重要的。中国古代哲学不管儒家还是道家,在这方面都讲得很多,像《易经》的内容更是很深奥。
以我们优德88手机下载精简版本身来说,优德88手机下载精简版的原理比较高,由仁爱到慈悲,范围就很广大了。慈悲遍及于生物,遍及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,那就比仁爱还要高。佛家不管是从理论上,实践上,还是从内心修养上讲,都讲得更高,境界更高深,一般人达不到。只有学菩萨,学菩萨的大悲,大智,大愿,只有菩萨才能办到,所以要学菩萨,以“慈悲”为中心,或者说以“仁爱”为中心。这个中心丧失不得呀,丧失了不得了啊!
二,以因果为指导
我们佛家的道德就是以因果为指导思想。万事万物,不管是自然现象,社会现象,人生现象,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法则。有此因就有此果,有彼因就有彼果;无此因就无此果。佛陀说:“诸法因缘生,缘谢法还灭,吾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”,佛陀最初说法就说因缘生法:一切万物,一切事相没有因,没有缘起,就没有果。你不能否定因果法则。万物是相对的,有善就有恶;有无明就有明慧;有有漏,有无漏;有清净,有染污。性质不同,有什么性质的因就有什么性质的果。那是肯定了的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;为善受福,作恶遭殃。这个在唯识法相上讲,有六因,四缘,五果。从三世流转来讲,有十二因缘,讲得很微细。
在优德88手机下载精简版经典里讲到人生现象,社会现象有这样几句话:“自作自受,共作共受,先作后受,不作不受。”这是因果规律,你自己造了,你自己就要受,大家造了,大家就要受。你先造了这个因,时间成熟了你就要受这个果。不管什么时间,或者短,或者长;或者今生,或者来世,你总要受了才了事,没有谁逃脱了的。你不作就不受,你不造因就不会有后果。“自作自受,共作共受,先作后受,不作不受”,这就是个定律。
因此,学佛人能够处处起心动念都以因果法则警戒自己,规范自己。如果他连妄念都不敢起,他还敢做坏事吗?在佛法上讲,起个妄念都叫做“业”,叫“意业”嘛。要做到身,口,意三业清净。而身业,口业都由意业发动,“动身发语独为最,引满能招业力牵”,一切以意业为主,就是现在讲的“一切以思想为先导,没有思想就没有行动,要注意你的思想”。
你能懂因果了,你就会在思想深处时常警惕自己,要分别什么是善恶,什么是邪正;什么事做得,什么事做不得,甚至用功用到极点,一个小念头都不乱起。所以学佛就有一些方法,如念佛,参禅,念经,持咒等,这是消灭恶念的办法,消灭妄念的办法。念佛念好了,念经念好了,持咒持好了,你还要起个什么恶念,妄念,邪念?这就是修行呀!另外还可以得到佛菩萨加持。
你看这个世间,社会上那些五毒,有杀人,放火,贪污腐化,欺骗,黄色淫乱,吸毒贩毒等等。这些人危害了家庭,危害了社会,最终害了自己。什么原因呢?他就是违背了因果,起心动念都是恶的,处处损人,处处害人。所以我们要以因果为指导思想,才能建立真正的道德。
三,以善为行为标准
现在世俗很多人也讲道德。但为什么那个道德经常行不通呢?就是因为有些人不懂因果,否定因果。既然否定因果,那还讲什么道德嘛,这不是笑话吗?大家可以想一下,世间上有很多人经常讲到道德,好像所做之事样样都是为了人民,实际上遇到具体问题就为自己,为自己的口袋。为什么会这样?他不懂因果嘛,他如果懂因果的话,首先念头就公正了,他敢为自己呀?他就真的是为人民。在行为上以“善”为标准。“善”就是利益他人;“恶”就是损害他人。
以佛家的定义来说,“善”以利他为前提,利益他人的结果还是利益自己,自他均利;不单是现在有利,将来也有利;这叫做“善”。“恶”就是以损人为前提,最终损害自己,以致自害害他;不单是现在不好,将来也不好;这叫做“恶”。这个善恶的定义是相当标准的,而且意思很深刻,有因果的道理在里面。所以在行为上自己必须首先要有利人的念头,不要处处只想到自己,学佛人要以智慧为先导,以利他为前提。利他就是“善”,利益众生就是“大善”。害他是“恶”,害一切众生就是“大恶”。小恶就受小苦,较轻一点;大恶就受大苦,三途地狱就有你的份。不单现世受苦,死了以后三途地狱还要再受,那是可怕的。
所以说民间俗传的“灶王上天,奏明玉帝,玉帝施以奖惩”,其实在佛家来讲,“玉帝”,“神鬼”不过是缘,因在自己,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”。要检查自己,自己的心才是祸福之本。你愿意走福的道路,还是愿意走祸的道路?那你自己在起心动念时好好观察一下。在行为上多有轨范,那就是必须要以慈悲为本,以因果为指导,以善恶为标准,止恶行善,这是个光明前途。
惟贤长老2002年在重庆慈云寺开示
- 上一篇:修行人最大的障碍有两个?
- 下一篇:念佛法门到彼岸
- 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原文
-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
-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
-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?神通怎么修?
-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
- 戒除邪淫得清凉
-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?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
-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
- 念佛怎样“发愿和回向”?
- 最常用回向偈,回向文
-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
- 佛前忏悔发愿文
- 简单的早晚课
- 《太上感应篇》原文及白话译文
-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
- 《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》原文
-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全文
-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
- 印光大师十念法(文白对照)
-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?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
- 生死关全集
-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?有哪些内容?
- 溺亡顽童假念佛,疑虑重重终往生
- 净土宗十三祖-印光大师简介
- 今生做眷属,必有前世因缘
- 净宗朝暮课本
- 山东庆云金山寺十二岁于泽奇小菩萨往生纪实暨生前故事
- 阿弥陀经白话文
- 净修捷要
-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
-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
- 徐清贤往生纪实,乱心念佛佛也迎
-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
- 佛说无量寿经
- 梦到过世的亲人他们是否没投胎?
- 信佛因缘,皆得往生
- 净土十要
-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
- 专念名号一农妇预知往生百日前
- 大般涅槃经全文
-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(内附动画视频)
-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
- 孝子排除障碍,助念慈母往生
- 慈母虔诚念佛,终微笑往生净土
- 今生做眷属,必有前世因缘
-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,感佛来迎同时往生
- 山东庆云金山寺十二岁于泽奇小菩萨往生纪实暨生前故事
- 无神论者归弥陀,敬礼往生放光佛
- 有因才有果,不要只认果不认因
-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
- 溺亡顽童假念佛,疑虑重重终往生
-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,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
- 专念名号一农妇预知往生百日前
- 聋哑人往生前竟能听见声音并开口念佛
-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
-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?
- 对于念佛求往生,你有做到“至心”吗?
- 要知道自己往生净土的最大障碍是什么
-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,不可不信
-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
- 专心一志念佛,体发异香往生
- 徐清贤往生纪实,乱心念佛佛也迎
- 九殿阎王——平等王
- 信佛因缘,皆得往生
-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
- 欲决定往生者,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
-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
- 《了凡四训》: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?
- 什么是因缘果报?因果是如何运行的?
-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
- 奶奶往生记
-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?趁年轻先走可以吗?
- 百岁老人往生记
- 《太上感应篇》原文及白话译文
- 《净土圣贤录》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
- 八位民国时代女居士往生纪实
- 近现代往生纪实(近现代四川境内的往生纪实)
-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?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
- 女人度化儿子信佛而后往生极乐世界
- 往生论节要
-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
-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全文
- 阿弥陀经白话文
-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
- 净土十要
- 大般涅槃经全文
- 观经四帖疏
-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
-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
- 华严经净行品浅释
-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
- 《佛说长阿含经》原文【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】
-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
- 大佛顶首楞严经
-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
- 当代往生纪实
- 拜佛与医学
- 往生纪实
- 《悲华经》原文
- 谷响集
- 早吃素
- 念佛法要
-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
- 五福临门
- 往生论注大意
- 法藏法师:净土深义
- 净土十疑论
- 谛闲法师:普贤行愿品辑要疏
-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
-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
- 阿弥陀经要义
- 净土宗教程
- 明信因果
- 蕅益大师法语
-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
-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
- 印光大师论外道
- 临终关怀
- 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
- 净土女居士往生
- [净土旨归]惟贤长老开示福祸之本
- [其他汉传法师]佛法重实质 修心很重要
- [佛学常识]天人五衰什么意思?五衰是指什么?
- [七佛灭罪真言]七佛灭罪真言注音版
- [佛化家庭]婚姻为什么不能长久?夫妻之间要做到哪几点?
- [禅宗思想]禅和戒矛盾吗?怎么更好的合拍?
- [红茶]红茶的发酵程度是多少?
- [心经]《心经》的大智慧(七十三)
- [佛与人生]忏悔有两种——事忏与理忏
- [佛学常识]什么是有情众生?轮回受苦的根源是什么?
- [大安法师]生活不规律导致生病,是前世因还是今世因?
- [大安法师]念佛是要口念心听还是心念心听?
- [达照法师]福报大就会听到清净的佛音
- [达照法师]清规一类书籍和“佛未制的戒不再制”是否矛盾?
- [在家修行]过午不食和严格持午有什么区别吗?
- [佛与人生]福报有定数吗?福报是从哪里来的?
- [心经]《心经》的般若本体概括